动力工程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5-6-10 13:08:42

动力工程    085206

一、培养目标

动力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瞄准国家动力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具有坚实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具备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5-3年,原则上全日制工程硕士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4学年,全日制委托培养工程硕士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5学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先进环境能源技术

2.能源动力系统优化及工程应用

3.制冷低温系统及其节能环保技术

4.动力机械及车辆动力系统节能、净化与控制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工程硕士课程学习的基本学分要求为32学分)

模块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基础知识

模块

51203610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1

必修≥

8学分

5120361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1

5120181002

硕士研究生英语

64

2

1

5120062101

数值分析

54

3

2

专业知识

模块

5120052101

高等工程热力学

48

3

1

必修≥

8学分

5120052106

高等工程传热学

48

3

1

5120052103

计算传热学

32

2

2

5120052104

制冷及空调装置中的新技术

32

2

2

5120052105

高等内燃机原理

32

2

2

 

 

 

 

 

工程知识

模块

 

 

 

 

 

 

工程知识

模块

 

 

 

5120053101

制冷空调系统建模与仿真

32

2

2

 

 

 

 

 

必修≥

4学分

 

 

 

 

 

 

必修≥

4学分

 

 

 

5120053102

压缩机优化设计方法

32

2

2

5120053103

制冷工质替代技术

32

2

1

5120053104

制冷空调现代控制技术

32

2

2

5120053105

热泵新技术

32

2

1

5120053106

强化传热

32

2

2

5120053107

燃料电池技术

32

2

1

5120053108

现代测试技术

32

2

2

5120053109

两相流与传热

32

2

2

5120053110

CFD软件应用

32

2

2

5120053111

太阳能利用技术

32

2

1

5120053112

能源功能材料

32

2

1

5120053113

汽车系统动力学

32

2

1

5120053114

汽车传动新技术

32

2

1

5120053115

汽车控制理论与应用

32

2

1

5120053116

汽车新能源技术

32

2

2

5120053117

汽车动力系统新技术

32

2

2

5120053118

汽车排放测控技术

32

2

2

综合素养

模块

5120367001

工程伦理案例分析

16

1

2

选修≥

6学分

5120067001

六西格玛管理

32

2

2

5120117002

生产作业管理

16

1

1

5120117001

统计分析方法

16

1

1

5120117003

财务报表及其分析

16

1

1

5122017001

科技文献检索

16

1

2

5120257002

知识产权与法规

16

1

2

5120187001

第二外国语日语

64

2

2

5120187003

第二外国语法语

64

2

2

5120187004

第二外国语俄语

64

2

2

5120004000

学术交流(听学术报告16次,公开作学术报告1次)

 

1

1-6

实践训练

模块

5120005000

校内实践训练0.5

 

2

3-5

必修≥

6学分

5120005001

在企业或产学研基地实践0.5

 

4

5120005002

在企业或产学研基地实践1

 

6

 

五、学位论文工作的安排

1)完成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必要环节。学位论文应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进行,选题应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2)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规划设计、案例分析、工程管理、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要能够反映出作者对相应工程领域基础理论以及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要立论正确、反映出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设计内容符合国家标准。论文要具备相应的学术水平和足够的工作量,一般不少于3万字。

3)学位论文选题不应晚于第三学期前半学期,中期检查在第四个学期末或第五个学期初完成,原则上选题报告完成一年以上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4)学位论文必须是在导师(校内外双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论文应该能反映出硕士生具有坚实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能力,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如果研究生申请答辩时未满足学校规定的在学期间取得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但满足毕业条件,允许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但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暂不审议其学位,直至在规定期限内(毕业后一年)满足取得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后,由本人再申请学位。

六、在学期间取得成果的基本要求

    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含导师第一、学生第二)获得受理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项,或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或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且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工业大学。

七、 其他说明

1.校内实践训练:校内实践训练内容由校内指导教师确定,采用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科技竞赛、技能培训等方式完成,学生在完成校内实践训练后提出申请,由校内指导教师认定计2学分。

2.企业或产学研基地实践训练:企业或产学研基地实践内容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商定,要制定详细的实践内容及计划,学生完成校外实习后,需提交实践工作报告,企业或产学研基地考核盖章后记学分。在企业或产学研基地实践0.5年,记4学分;在企业或产学研基地实践1年,记6学分。

本方案自2012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实施。